在有關滑雪的報道中,發(fā)現兩則新聞頗有意思:一則為目前全國的滑雪教練有八成、大約6000人出自黑龍江亞布力,這些滑雪教練以當地的農民和林場工人為主,他們每年可創(chuàng)收兩億元;另一則為第七屆牙克石鳳凰山國際滑雪邀請賽在鳳冠滑雪場舉行,而這個鳳冠滑雪場是地處大興安嶺林區(qū)的森林小城牙克石市投資過億元建成的第二個滑雪場。
作為我國最具知名度的滑雪場,不提亞布力滑雪場自身的演變,單是提供6000名滑雪教練、年賺兩億元這一個事例,便足以證明中國大眾滑雪已經初具規(guī)模;而小城牙克石居然連建兩個投資過億元的滑雪場,想必看好的是旅游滑雪的發(fā)展前景、看重的是滑雪場對牙克石冬季旅游的整體拉動。
也就是在10年前,我國最早建成于東北地區(qū)的一些滑雪場還在為自身的生存犯難。短短幾年之后,北京周邊蜂擁而上的滑雪場已經引發(fā)該不該再建滑雪場的爭論。當前,滑雪熱已經蔓延至國內近20個省、區(qū)、市,各地建成的滑雪場保守估計也在300家以上。
全國范圍滑雪熱的出現,與經濟持續(xù)增長相關,與大眾需求升溫相關,當然也與滑雪及旅游緊密結合相關。而由滑雪熱引發(fā)的滑雪場建設熱,則很容易讓人想到由辦賽熱引發(fā)的體育場館建設熱。各地積極申辦大賽,原本就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申辦的動力更多體現在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和體育場館的改建、擴建與新建上。
為此,面對滑雪熱,人們更應冷靜思考:短時間內扎堆兒出現的滑雪場,有多少經過科學論證,又有多少屬于率性而為?在大肆宣揚滑雪場規(guī)模的同時,專業(yè)服務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?而統(tǒng)計數據顯示的500萬滑雪人口中,究竟有多少是樂在其中的癡迷者,又有多少只是偶爾為之的“參與者”?
據實而言,當前我國滑雪場建設尚處“跑馬圈地”階段,300家滑雪場中能夠做到以品質贏得客源和市場的還少之又少,這是亞布力滑雪場一家獨大的理由,也是小城牙克石高起點構建高品質滑雪場的特殊背景。
重建設、輕品質,重形式、輕服務,貪圖一時得利、不顧長遠發(fā)展,這種混亂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扭轉,滑雪熱背負的將是“不能承受之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