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快出去,要關(guān)門了!”
“這才六點多,怎么就關(guān)了?”
“讓你出去就出去!”
“這可是用納稅人的錢給老百姓修的場地。”
“納稅人的錢沒到我這,你跟我說這些沒用。”
“這是你家開的?”
“就算不是我開的,這場地就姓‘我’!”
……
北京某體育場,前不久一個傍晚,正跑步的筆者中途被“轟”出場地,于是也就有了開頭這段對話,對方是一名體育場管理者。
作為一名跑步愛好者,生活在北京南城的筆者好不容易找到一條跑道,可還沒把身子跑熱,卻窩了一肚子火。倘若正在邁向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北京都如此,那全國其他地方,又會是怎樣?
最近幾年,全民健身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,但老百姓健身場地設(shè)施匱乏的瓶頸依然存在。特別是身處鋼筋水泥林立的城市,別說健身場,就連一塊地質(zhì)稍微松軟的寬敞地都難尋到。
果真沒有嗎?不完全是。實話講,體育場館設(shè)施不少,特別是一些大型場地同時容納幾千人健身不成問題。但它們太“嬌貴”,樂于給老百姓吃“閉門羹”。
誠然,全國各地正紛紛加快場地設(shè)施對外開放的力度,開放率是在不斷增加,但老百姓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,而且增速更快。尤其是,開放后的利用率能達(dá)到多少?打開大門不是目的,讓老百姓真正進(jìn)來并把場地利用好,這才是目的。
比如文頭說到的那個體育場,的確,它百分之百開放了,可是跟沒開一樣;一些“敞開大門”的學(xué)校體育場館,把開放范圍鎖定在本校師生,這也算開放了,但是跟沒開也一樣,老百姓從中得到的實惠微乎其微。
不知從何時起,各地興起了一股“大建體育場館風(fēng)”,更是紛紛冠以“奧林匹克”之名,追求闊氣與豪華。很多地方像是“照貓畫虎”,普遍性地把原本處于城中央的體育場館挪到郊外,面積是擴大了,可是距離卻成倍增加。
“我們這個體育場能坐×萬人”、“我們這個館能承接世界大賽”、“里面的設(shè)施裝備是世界一流”……筆者報道群眾體育多年,到各地采訪時,頻頻聽到這樣的話語,特別是對方總是一副眉飛色舞、驕傲十足的姿態(tài)。
忍不住要問:老百姓能從中得到什么實惠?對方往往都是想半天,然后毫無邏輯地支吾道:“老百姓可以開車來健身啊,看體育場外面這廣場多寬敞!”……
讓人苦笑:這些值得“驕傲”的體育場館,大都逃不過凄涼的“后宮”命運,安靜寂寞,獨自衰老,恨不得“一生”都迎不來一場大賽。它們是地方官員們的“政績”,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“奢侈”。
欣慰的是,國家體育總局在去年提出了“新建與挖潛相結(jié)合”的指導(dǎo)方針,鼓勵地方能充分挖掘已有場館設(shè)施的作用,讓老百姓方便使用。真希望各地能把“挖潛”的文章做足。
體育是民生,各級政府保障民生時,千萬莫忘老百姓的健身需求。如果相關(guān)部門能像重視綠化一樣重視健身場地開發(fā)和規(guī)劃,即便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(qū),依然能解決群眾就近鍛煉難的瓶頸。
全民健身絕不是體育部門一家的事,更是各級政府職責(zé)的應(yīng)有之義。這項工作絕不能口惠而實不至,因為,“全民健身關(guān)系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,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進(jìn)步的重要標(biāo)志,是全面建設(shè)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。”